城市景观亮化行业一直以来被认为是满足国民“生活需求”的行业, 提供日常的功能照明即可。随着经济的发展及生活水平的提高, 国民对现代景观亮化行业产生出新的需求。国民不再满足于道路及楼宇的照明, 更多的是希望当夜幕降临时能有一种新的体验, 白天的焦躁与匆忙能得到放松与缓解。在这种新形势下, 景观亮化应调转风向标, 更多满足人民的“精神需求”。对此转向有两重理解:一是景观亮化要给人以“美”感。夜晚下的城市应赏心悦目、如梦如画;二是景观亮化要让人有“参与”感。夜幕中的城市应人景合一, 人景互动。做到这两个方面必须从思想及路径上进行转变。
(一) 调整战略思想。
城市景观亮化行业转型首先要破除传统的满足功能照明的老思想, 调整往繁华都市扎堆的旧思路, 对原行业的发展战略进行改造。根据高工产研LED研究所 (GGII) 的调研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景观亮化市场规模达到680亿元, 同比增长近22%。2018年中国景观亮化市场规模达780亿元, 同比增长15%。预计“十三五”期间能保持10%以上的增速。在这个高速增长的背景下, 我们发现一线城市景观亮化市场规模增速高、行业发达水平高且双甲资质的景观亮化企业主要集中在一线城市。随着城镇化建设进程的大力推进, 城镇人口越来越多, 城市化程度越来越高。全国各地城市群的建立给城市群中的中心小城市及城镇带来了发展契机。与此同时, 特色化小镇的建设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 预计2020年国家将培育1, 000个左右的特色小镇, 单个平均投资额在50亿元左右, 景观照明占比约2%~3%。这些都给景观亮化行业的城镇化延伸带来了巨大的机会。全面提升全国范围内的景观亮化水平才是景观亮化行业发展的基石。
(二) 调整发展方向。
景观亮化行业转型是当下关键时期的重要命题。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建设是景观亮化行业转型的客观要求及历史使命。因此,
景观亮化行业转型应沿着客观要求及历史使命所引领的方向前行。智慧照明作为智慧城市建设的核心既承担着节能环保的基础性作用又肩挑着智能化建设的功能性作用。城市景观亮化行业要主动向智能化发展:一方面要因时因地制宜, 合理分配照明亮度。照明项目的产品应低耗节能, 照明项目的控制系统应根据不同的场景及时段自动开关及调整亮度;另一方面景观亮化行业应引入AR及VR技术, 做到美感与参与感相统一, 带动城市的夜游经济发展, 实现新的经济增长点。
(三) 拓展投资区域。
“一带一路”、中巴经济走廊、中非经贸合作等路线拓宽了中国的经济发展区域及投资区域。中国的文化输出和技术输出已成为一大亮点。根据相关数据显示, 受益于全球各个国家及地区的政策推广支持, 2018年全球景观智能亮化市场规模达60亿美元, 预计2018~2024年均复合增长率将超过20%。如此巨大的市场, 享誉全球的“中国制造”理应分得一杯羹并借此东风与他国进行技术及项目上的合作, 达到共赢。以全球范围内的景观亮化项目为引擎带动国内景观亮化行业“走出去”。
(四) 落实发展举措。
景观亮化行业的发展要落到实处根本还在于业内企业的发展及观念的转变。行业内企业必须从盈利模式、营销方式、技术开发、管理模式、产品建设、融资渠道这几个方面进行优化及升级才能实现整个行业的发展。
1、盈利追求合理化。
景观亮化行业内三级资质以上的企业有4, 000多家。除了少数的双甲资质企业及上市企业, 绝大多数都是中小企业。景观亮化行业中小型企业的涌现及发展主要依靠承接业务的能力。各地市均有很多由于拥有项目资源而建立的景观照明公司。在2014年之前, 有些三四线城市的景观亮化项目毛利率能达到60%~70%, 完全超出正常的行业盈利范围。只有让景观亮化行业在市场经济这个轨道上发展, 排除外界的非市场因素干扰, 才能使整个行业良性运作。
2、营销方式多元化。
营销的方式多种多样, 重心是推广。随着新经济时代的到来, 各种推广方式层出不穷, 线上推广、线下体验、电视广告、户外广告等方式都被广泛运用在许多行业。但是在景观亮化行业还没有足够的推广意识, 推广形式也较单一, 业内更多注重的是业绩推广。业绩推广本质上属于事件营销, 依靠的是亮化项目完工后产生的社会影响制造新闻热度。这种推广产生的效果持久度较差, 对企业品牌打造的助力不够。景观亮化企业应加强网络推广及体验推广方式, 充分发挥推广的作用, 提高推广的效用, 打造企业的品牌。
3、技术开发持续化。
智慧城市建设对“智慧照明”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照明“智能化”.终依靠的是核心技术。从远古的煤油灯到近代的LED灯, 从单一路灯照明到整体城市夜景规划, 每一次时代的变更都是由技术推动的。景观照明行业的技术开发是多元化且包容度极高的, 它包括硬件和软件, 涵盖多个学科的专业技术, 可以与众多前沿技术相融合。有核心技术整个行业才会有质的飞跃。紧贴时代前沿, 将技术开发作为常态化才是整个行业发展的源动力。
4、管理模式精细化。
景观亮化行业在国内作为一门相对新兴的行业, 从上游供应商到中端市场再到下游客户之间的链接盘根错节, 项目管理错综复杂。随着景观亮化市场的发展与日趋成熟, 企业间的竞争更多拼的是“内力”即精细化管理。好的管理能带来好的业绩, 好的业绩能带来好的业务。企业通过细化及强化内部信息管理、成本控制管理、工程质量管理、项目进度控制、客情关系管理、售后服务管理等使项目呈现出来的完美效果能让整个企业成为城市的“名片”。在这个非常看重过往业绩的行业中, 管理决定的不仅是“现在”更多的是“未来”。
5、建设产品精品化。
社会的进步及经济的发展提高了国民的文化水平及艺术水平。国民需求的提升及多样性促使景观亮化行业可以在基础建设、房地产开发、旅游开发、小品开发等领域中定位产品。建设产品精品化即从产品质量、产品外观、景观设计、节能设施等多方面体现出企业文化乃至城市文化。建设产品精品化既能增加产品的附加值又能提升企业的竞争力。通过精品化建设使得整个行业内的企业逐步摆脱“大而不强, 小而不专”的局面, 进而摆脱行业分散的状态。
6、融资渠道多样化。
景观亮化行业是资金密集型行业。该行业建设周期短, 工程前期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从项目前期的运作费、业务费到设计费、投标保证金再到项目进场时大额的照明产品货款, 都需要景观亮化企业垫资。在项目进场的..个月, 企业往往需要垫付总成本的30%左右, 这对企业的流转资金是个巨大的考验。多渠道拓宽融资方式, 广泛运用银行贷款、政府担保、P2P、3P、BOT等方式, 将社会资本与民间资本吸引到城市景观亮化的建设中来。尤其是BOT模式很好地解决了项目的资金投入与收益时间点不匹配的问题。充足的资金是景观亮化行业平稳发展的支撑力。